近日,国内接连发生多起电梯安全事故,教训惨痛。作为诊断电梯运行状况的“诊所”,电梯维保公司也再一次成为舆论焦点。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公司为了抢生意,不惜压价五成;有的公司没有资质,花钱挂靠;有的公司为降低成本,雇佣未经培训的“临时保姆”……这些行业“潜规则”,坏了原本最需要责任感的“良心活”。
乱象一 为抢生意,压价五成
“现在是太乱。”已经在电梯维保行业干了 9年多的青岛天柱电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洲用这样一句话总结目前的行业现状。在他印象里,2011年前后,青岛的电梯维保公司有了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恶性竞争不断出现。其中,最明显的手段是压低价格。
据其介绍,按照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使用正常的电梯每月至少要维保两次,每季度、半年、一年各要进行一次大型维保。照此计算,维保单位一年时间要为一部电梯做大小维护保养30次。
“按照规定,每台电梯必须由两个具有上岗资质的维保员工共同维护,如果完全按照标准进行维保的话,一台电梯的维保费用正常价格在4500元/年左右。”王文洲说,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小公司抢生意,把维保费用故意压低。“有1800元、2000元的,全靠低价竞争。有些用户贪图便宜,谁的价格低用谁的。这让正规的公司根本没法做。怎么算都干不着。保证不了质量的情况下,我坚决不干。”
“有的公司出的维保费算下来一个月只有100来块钱,连给工人的人工费都不够。价格低了谈什么维保质量?”青岛盛泰电梯有限公司负责施工安全的企管部经理贾志强告诉记者,这种低价维保费的结果就是“服务缩水”,电梯的监管保养不到位。
贾志强举例说,有一些维保二三十台电梯的小公司只有一个维护工人,“那么低的价格,人多了也养不了。”如果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维保,10层至20层的需要1.5个小时,20层以上的需要2小时。但有小公司的维保人员就是到电梯简单看一看,签签单子,十分钟都不用,“不然就干赔钱的买卖”。
乱象二 没有资质,花钱挂靠
“2000元连本都保不住,就在维修上赚钱。”王文洲告诉记者,一些出价低得离谱的公司,常用的一种赚钱方式是“以修代保”——虽然维保费用低,但是换件费用高。
一些竞争对手的这种做法,贾志强也曾遇到过。据其介绍,电梯维保公司一般按照标保(包工不包料)、半保(包工半包料)和全保(包工包料)三种方式收取。有的提供全保的小公司考虑到成本,“发现问题了只要能对付用,就不会给你换。实在不能用了再给换,增加了安全隐患。”个别提供标保的公司,则会漫天要价。
另一方面,一些没有资质的小型维保公司、个体公司往往选择一些有资质的维保企业进行挂靠,也增加了安全隐患。
“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行为。”贾志强说,有的小公司拿着大公司的资质报年检、开工手续,付给对方一定费用。也有的是几个社会零散人员接手小区的项目后,给某个维保公司一定费用,挂靠在那里。别看电梯上贴的安全指示牌上写的是正规公司的名字,但打电话联系的不是这家公司。他们没有运营成本,几个人就能组成个小公司。”
王文洲就曾有过别人向其寻求挂靠的经历。“他有几个电梯维修工,认识一家电梯维保公司,就借该公司的名义签合同做维保。一台电梯给这个公司五六百块的费用。这种挂靠公司的维保质量和安全保证不了。经常有这样找我的,我不同意,给我多少钱都不能借资质。不能因为这点利益承担风险,万一出了事儿怎么办?”
乱象三 维保人员,良莠不齐
9年多来,王文洲所目睹的行业怪现状不止于此。他一向认为,电梯维修保养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甚至感觉“这一行干得越久,越能感受到责任的重大。”不过让他无奈的是,这并没有得到所有同行们的认同。出于缩减成本的考虑,一些电梯维保公司宁愿花2000元雇一个学徒工,也不愿多花2000元雇佣一个成熟的技术工人。一些维保企业甚至还会出现不培训就直接上岗的情况。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凡从事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方能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考核前,会有一个月左右的培训,专家老师讲课,也有实操,但这还是有局限性。一个技术熟练的电梯维护工人需要三四年的实践才能出来。现在的新电梯控制系统有个固定模式,老电梯比较复杂,一些年轻的维保工处理不了。”王文洲说。
“行业恶性竞争,物业贪便宜,愿意付的维保费用很低。为节约成本,这些公司不愿意出高价雇佣成熟的维保人员,维保的质量也不能保证。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说起来,贾志强也有颇多无奈。
“电梯维保工作,既要有技术,还应该有高度的责任心。从事这一行业的专门人才还是太少了。”青岛财经职业学校电梯维修专业教师胡宝森说,作为青岛唯一一家设有电梯维修专业的职业学校,自2011年以来,青岛财经职业学校每年培养60名电梯维修专业的学生,都会受到电梯维保公司的热抢。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分析
电梯维保行业纠偏是个全国性难题
“现在青岛在册的电梯维保公司超过130家,此外,有的正在申请,有的正在评审中。”青岛特种设备协会电梯专业委员会主任孙剑告诉记者,他已经注意到了电梯维保行业的低价竞争、无证挂靠等现象。“这种现象是少数,但确实存在。毕竟青岛3万多台电梯,分摊下来也是僧多粥少。”
王文洲认为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由相关部门制定电梯维保指导价。同时加强对电梯维保的监管和抽查。“既有助于防止电梯维保行业低价竞争,引导市场有序发展,又能防止因低价竞争而导致的安全隐患。”
据了解,目前,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已出台了电梯维保指导价,来规范电梯维保市场。2008年10月1日,北京市电梯维保合同范本正式出台,10层10站的乘客电梯半包维护保养收费标准为7900元/每年,全包为11000元/每年。半包承担500元以下的所有电梯配件更换,全包承担除曳引机、控制柜主板、变频器、曳引钢丝绳、轿厢装饰以外的配件更换。楼层每增加五层,维保价格增加10%。
目前,青岛对电梯维修价格还没有纳入监管,电梯维护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不过,在孙剑看来,出台维保指导价格并非一劳永逸。“前几年,我到深圳、广州等出台电梯维保指导价的城市考察过,深圳有一招很有效,加入电梯协会的会员单位都交保证金,谁要是违反维保指导价格了,协会就把钱扣了,不过后来因为涉嫌价格垄断被深圳法制办叫停了。广州的办法是像天气预报一样,总结上个月的电梯维保费作为下个月的指导,但效果不是很好。”孙剑说,在借鉴各地做法的基础上,他也曾试图召集青岛本地的部分维保公司制定出一个指导价格。
“有的公司经理直接告诉我。我完全可以拥护你,搞一份阴阳合同。给你看的是符合指导价格的,其实真实价格早和物业公司商量好了。到现在,我们制定的这个指导价格还放在抽屉里。”如何给电梯维保行业纠偏,如今仍是困扰孙剑的一个难题。“我们也没招。这是全国的一个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