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胶州

时政民生

关闭

关闭

青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五大领域全面推进

2019-01-16 09:22:35
来源:半岛都市报
责任编辑:三人目
手机版

原标题:青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2年超四成村庄基本现代化

\

1月14日半岛记者获悉,日前青岛市发布《青岛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下称《规划》),提出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在都市现代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等方面率先突破,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青岛经验和模式,为全面建设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积极贡献。

[ 目标与布局 ]

2022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

根据《规划》,青岛市力争“三农”工作率先走在前列,规划范围为崂山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即墨区、胶州市、平度市和莱西市,规划期为2018~2022年,展望到2035年、2050年。

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全市40%以上的村(社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升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0家以上,“新六产”深度融合发展,农林牧渔服务业对农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20%。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乡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基本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镇驻地、农村新型社区和水源地周边5公里范围内村庄生活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农村供水等管护机制基本建立,基本实现村内道路“户户通”,胶东特色村居魅力彰显,全市40%以上的村庄建成美丽乡村,打造“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乡村版。

乡村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达标率超过80%,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承发展提升,乡村文化活力进一步激发,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文明乡村基本建成。

乡村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普及率达到100%,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充分发挥,乡村道德约束机制基本建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体系基本形成,平安乡村创建成效明显。

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长效机制初步构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率先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充分缓解,全体农民共同富裕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目标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水平实现。

三带展开,打造北部突破发展带

《规划》明确,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构建“三带展开、三区保护、百村示范、千村提升”的乡村振兴总体布局。

三带展开,将生态中轴发展带、滨海综合发展带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示范带,打造北部突破发展带,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其中,生态中轴发展带将发挥大沽河中轴生态涵养作用,打造生态景观长廊和富美乡村集聚带。滨海综合发展带将沿滨海交通大走廊统筹规划建设重点工业功能区和服务业功能区,带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北部突破发展带将依托308国道、荣潍高速和正在建设的潍莱高铁等交通大动脉,提升平度、莱西次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加强与烟台、潍坊两大半岛城市联系。

三区保护,加强崂山、大泽山、大小珠山山脉等生态屏障保护,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培育休闲农业、森林旅游等新兴业态,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的大美格局。崂山生态涵养区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主要任务,打造中国沿海最美乡村群落和山海生态旅游康养胜地。珠山—铁橛山生态涵养区将加强山系水系生态建设,建设集自然风光、生态民俗、森林保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大泽山—大青山生态涵养区将全面保护平度、莱西北部生态屏障区,推进万亩林场建设。

百村示范是推进村庄差异化发展,打造100个左右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探索创新多元模式和成功经验。

千村提升,将有序引导人口向城镇和中心社区集聚、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和美丽乡村,加快提升1000多个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所在村(社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 五大振兴 ]

产业振兴>>> 打造乡村旅游百亿级产业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百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到2022年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00万亩。发展百万亩高效园艺农业,打造东部沿海片区和南部大小珠山片区20万亩优质果茶生产基地、青岛北部30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大沽河流域沿岸50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到2022年,建成100万亩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形成一批百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百万吨“蓝色粮仓”。依托董家口港区,建设以远洋渔业、水产品电子交易、竞价拍卖等为核心的冷链物流基地,形成全国重要的远洋渔业捕捞水产品集散基地和远洋渔业母港。到2022年,水产品产量稳定在125万吨左右,海洋牧场面积达到15万亩。

发展农产品流通业。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提升以产销对接为主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发展以普及农产品电商销售为主的信息服务网络。到2022年,产地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370亿元。

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崂山—大小珠山—大泽山观光旅游区、滨海休闲度假带、大沽河生态旅游带和胶州湾西岸北岸休闲农业区。到2022年,打造休闲农业精品集群片区20个,发展休闲农业节会100个,乡村旅游突破2000万人次,消费达到330亿元以上。

开发乡村健康养生产业。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功能区,发展旅游休闲、居住养生、医疗护理、运动健身产业链。依托乡村优秀传统体育和特色体育项目,探索举办青岛农民体育节。

加强农业质量品牌建设方面,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到2022年,农业标准化种养比重达到80%,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家禽、肉兔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5%以上。建设食品质量最安全城市,到2022年,环保型农药使用率达到100%,地产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和畜产品、水产品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建设农村创新创业集聚区,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给予创业补贴和担保贷款支持。

\

人才振兴>>> 开展公费农科生招生试点

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规划》提出,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规范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建立职业农民数据库,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到2022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左右。

壮大农村专业人才队伍。集聚农业科技人才,对接现代高效农业高端人才需求,通过给予津贴、综合资助或直投股权投资等方式,面向全球引进顶尖人才团队。围绕补齐精准农业、现代种业和海洋渔业人才短板,引进培养6万名左右乡村振兴人才;实施乡村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开展公费农科生招生试点,实施农村师范生、农村医学生免费定向培养。到2022年,农村实用人才规模达到25万人,农村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重达到10%。

鼓励各界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支持人才下乡。创新农村人才发展机制。探索建立农业农村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制度,设置农村人才服务“一站式”窗口。

文化振兴>>> 推进“蓝谷文化带”等建设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雄崖所历史文化名村、韩家营特色民俗村、青山渔村、西三都河村等传统村落保护,争取更多村落进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入选全国生态文化村。实施乡村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振兴工程,广泛开展花会、灯会等民俗活动,保护传承胶州大秧歌、茂腔等优秀传统文化,扶持吕剧、茂腔等地方戏繁荣发展;开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强村落濒危项目抢救保护,整理保护胶州八角鼓、胶州民歌、平度草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到2022年,建设10个“乡村记忆”村落、20个“乡村记忆”博物馆;实施滨海历史文化长廊规划,推进“蓝谷文化带”“沽河历史文化轴”“崂山文化带”等建设。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依托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平台载体,开展农村文化艺术节千场戏曲进乡村等活动,把更多优秀戏曲、书刊和文艺演出送到农民中间。

生态振兴>>> 2022年农村清洁供暖率超70%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为重点,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

《规划》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加强农产品产地污染源头预防,严控城镇和工业“三废”排放。

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路、水、电、气、房、厕、暖等基础设施扩面提档,促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到2022年,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农村清洁供暖率达到70%以上。提升农村设施管护能力,建立健全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

推动实现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进一步盘活森林、湿地、海洋等自然资源,允许集体经济组织利用现有生产服务设施用地开展生态经营活动。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1%~3%治理面积从事旅游、康养、体育、设施农业等产业开发。

组织振兴>>> 严格依法实行民主选举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社区)任职,积极选树“富民强村好支书”。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严格依法实行民主选举,选出群众拥护的讲政治、守规矩、重品行、有本事、敢担当的村委会班子。大力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

加强平安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和破坏生态等违法犯罪。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落实社区服刑人员、戒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扶持的帮扶机制,预防重新违法犯罪。

■富裕与改革

2020年,所有行政村覆盖4G信号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规划》提出,要围绕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细化落实贫困村、市定经济薄弱镇脱贫计划,全面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集体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五项工程,激发贫困村、市定经济薄弱镇发展活力。建立健全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实施“扶贫特惠保”,重点解决因病致贫返贫。

促进农民转移就业。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提高就业稳定性和收入水平。

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完善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扩大家庭困难学生补助范围。夯实医疗卫生基础,加强远程医疗能力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延伸,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互联互通。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标准;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健全与农民增收协调一致的动态筹资机制,稳步扩大农村医疗救助覆盖面。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到2022年,农民居民医养健康发展指数达到60%。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2022年,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比例不低于75%,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到100%。到2020年,所有行政村通光纤、覆盖4G信号,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兆比特每秒。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乡村振兴,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规划》明确,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率先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农业开放合作新格局,打造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验区。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完善居住证制度,稳步推进教育、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到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75%和65%左右。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创新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搭建市级乡村振兴投融资平台。探索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重点投向特色优势产业及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银行机构来青设立面向“三农”的地区总部和专营机构,引进发展农业保理、农业动产质押服务、三农金融科技服务等新型金融机构。积极引进期货交易分支机构,到2022年,实现镇级银行物理网点、保险及信用服务全覆盖。

扩大农业开放合作,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重点引进农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关键技术。

半岛记者 韩小伟

分享到:

网上读报

监督电话:(0532)80889900-807

监督邮箱:xin@qdx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