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卫办工作人员向村民发放农村无害化改厕宣传材料
信网胶州11月23日讯 “我市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63.1%,高于全省56.4%的水平,在青岛四市排第一位。”近日,城市信报胶州全媒体0532—87218557从胶州市建设局爱卫办获悉,今年,全市1500座无害化卫生户厕工程已经全部建设完工,今年市政府实事之一农村无害化改厕项目已经提前完成,并于11月上旬成功通过了青岛市爱卫办的评估验收。
一个厕所改变生活
“邻居早就弄好了。你看,他们还在后院种了不少青菜。我们这个无害化卫生间有个三格式化粪池,粪便污水经过30天处理后,就看不到粪便、虫子,也没有臭味,还可以当作肥料淋菜。”说起这无害化厕所,王文清头头是道。该村是今年改厕项目示范村,青岛市有600元补助,而市里又配套300元补助,这样每户村民用于厕所整改的补贴达到900元,基本上不用花一分钱村民就可以享受到“新式厕所”的好处。大家改厕的积极性都挺高。据石门子口村干部王明岗介绍,村里有100户按照标准对卫生间进行了无害化改造。
胶州市爱卫办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胶莱、里岔、洋河三个镇的10个村庄进行了农村无害化改厕,合计投入135万元,由青岛、胶州财政按照2:1的比例出资,目前1500座农村无害化厕所已经全部完工,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
“以前厕所就是一个茅草房,苍蝇蚊子多,污水遍地流;现在卫生间很干净,也没有臭味。”在里岔镇前小河崖村,63岁的刘朋胜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家院子里猪圈旁的一个茅草房就是附近几家邻居的“公共厕所”,不方便也不卫生。现在可好了,村里200户村民都建设了无害化卫生厕所,村头、村边已经没有开放式的厕所了,大家的观念也改变了很多。村民刘锡成很感慨:“现在都知道健康很重要,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知道水要烧开再喝,知道不能乱扔垃圾、不随地大小便……”越来越多村民卫生意识不断提高。
“一个厕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青岛市爱卫办评估验收工作组验收过程中,不少村民道出心声。
一个观念改变健康
“一开始,总会有村民问,为什么要花钱去改造厕所?有什么好处?”这时,市爱卫办的工作人员们就会不厌其烦地解释,改造好后上厕所就不用闻臭味、减少蚊蝇叮咬,大小便废水还能拿来当肥料。
实际上,对厕所进行无害化改造的功能不仅如此。“在农村,80%的传染病是由于厕所粪便污染和饮水不卫生引起的,因为粪便中含有多种肠道传染病菌和寄生虫卵,而与粪便有关的传染病就有30余种,最常见的有痢疾、霍乱、肝炎、蛔虫病等。”市爱卫办工作人员介绍道。
以往农村的厕所,粪便不经处理存放或者直接用于菜地,会让细菌和寄生虫卵通过蔬菜重新被人体摄入,导致肠道疾病、肝病、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在建设无害化厕所后,通过三级化粪池对粪便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杀灭粪便中寄生虫卵、细菌,排出的水不再污染环境,一方面可预防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保护农民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提高农民生活环境的质量,改变生活陋习,促进村民养成健康的卫生行为。
一个思路协同推进
农村无害化卫生改厕工作是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之一。为此,我市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全面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按照“标准要高、模式要活、技术要新、措施要实”的思路,科学确定三种主要模式,协同推进改厕和污水治理工作。
“粪污直排、集中处理”模式。依托1+10+9+X中的“1”市级污水处理厂和“10”镇级污水处理厂,对城中村和距离主城区、镇驻地较近的村庄,单户不需设立家庭“小三格”,粪便和生活污水经地下管网直接纳入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
“单户改厕、集中处理”模式。依托1+10+9+X体系中的“9”和“X”,即:区域小集中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模块,对周边村庄,动员农户进行三格式改厕,主要收集三格式化粪池中的第三格粪液和生活污水,通过管网进入集中污水处理厂或污水处理模块,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
“单户改厕、专业抽取”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不靠城区、不靠镇驻地、不靠工业集聚区、不靠污水集中处理厂的“四不靠”偏远村。经过前期调研,发现这部分村庄人口密度较低,建设污水集中处理模块和铺设地下管网成本较高,且建成后难以达到处理规模,运营成本也相对较高,宜采取新型预制三格式化粪池,由镇办为统一单位组建粪渣粪液抽取队伍,定期统一清掏。鼓励有条件的镇办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转化成高效的有机肥料与农业生产无缝对接,实行“厕所生态循环经济”,充分体现农村改厕的生态效益、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
城市信报胶州全媒体记者 黄超 通讯员 史群 吕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