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胶州5月16日讯 胶州市北京路小学王淑娥,是一名有着20多年教龄的人民教师。 在她嫁入婆家时,发现组合橱柜的首层放着一个古老的玻璃罩灯笼,被擦拭的一尘不染。在大年三十的一天,她的婆婆把她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向他讲述了这盏灯笼“传家宝”的历史:
原来,民国十二年,她丈夫的曾祖父随着祖辈来到胶西西马戈庄安家落户,开起了一家客店——“黄家店”。当时这盏玻璃灯笼就挂在店招牌旁边照明,陪伴着祖辈迎来送往,开门纳客。老人家是个热心肠,为人好爽堂堂正正,本分经营。在那个贫瘠的年代里,这盏灯笼默默地见证着,曾祖父用一颗善良仁义之心,接纳并帮助了一个个手头紧张的过路客。南来北往的常客都说:“就冲着掌柜仁义,绕点路也要住在‘黄家店’!”
就这样店铺一直经营着传承到了祖父手中,他把这盏玻璃灯笼挂在招牌旁的显眼处,继承了上辈仁义磊落、善良助人的家风,不仅把店铺搭理得井井有条,而且父慈子孝。
可惜后来时局动荡,很多东西都找不到了踪迹,唯独这盏灯笼被视为珍宝,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后来祖父把盏灯笼留给了当时正在师范读书儿子,也就是王淑娥的公公。公公一直铭记着祖父对他说的话:“我不懂什么大道理,但希望你做人就像咱家这盏灯笼一样,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公公师范毕业后站到了讲桌前,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他继续传承玻璃灯笼的精神,三尺讲台上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也继续奉行着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善良仁义的朴素家风。而对待子女,公公也一直秉承着灯笼的理念教育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灯笼的精神也深深地扎根在公公的三个孩子中。
王淑娥从1998年嫁入婆家,她和公婆就住在了一起,一住就是14年,这些年中,她们一家人从来都是其乐融融。婆婆家这盏灯笼精神却注入到了他们每个人的血液中、骨髓里。
在灯笼精神的感召下,在一家人天长日久的熏陶下,王淑娥也成了这灯笼的继承人和传承者。她努力践行着当初的诺言,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地默默耕耘,用心教育每一个孩子,细心呵护每一位学生。儿子出生后,她也继续用这种灯笼精神教育儿子,把这种精神渗透在儿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比起很多传承几百年,枝繁叶茂,繁衍无数的大家族,王淑娥家或许只是几亿无数普通家庭的缩影。但是因为祖祖辈辈,从老到少,始终坚持传承良好的家风,让他们家不仅家庭和睦,父慈子孝,邻里和谐,更让每位家庭成员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城市信报胶州全媒体记者 黄超 通讯员 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