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胶州

财经消费

关闭

关闭

胶州女作家张璋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发现柴世荣》出版

2016-03-23 08:44:42
来源:半岛都市报
责任编辑:秋阳
手机版

 

 
1023×682
张璋与《发现柴世荣》。
 

    抗日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我国东北就遭到了侵占,有志的男儿从没有放弃过抵抗,诞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而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抗日联军也成为了名震世界的英雄部队,诞生了如杨靖宇、赵尚志等一大批家喻户晓的抗战英雄,而与他们同在东北坚持战斗的战友中,也有一位来自胶州的将军 —— 柴世荣,但是天不假年,柴世荣于1944年就牺牲了,他的事迹也被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近日记者了解到,由胶州女作家张璋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发现柴世荣》已经出版,让这位胶州籍英雄的事迹可以为后人传诵。

    幸为同乡,得知柴世荣

    “最早知道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中学时期。”3月21日,记者来到了作家张璋的家中,了解了张璋创作《发现柴世荣》的过程。张璋告诉记者,作为柴世荣将军的同乡,学生时代的每个清明节都到胶州烈士陵园扫墓,每每看到纪念堂内柴世荣将军的遗像,便感到既亲切又敬畏:目光烔烔,英气逼人,眉宇间显出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威武与勇毅。而每当读到遗像下标注的文字,便又疑惑不解:一个昔日警局巡官能拉起3000多人的队伍?身为绿林匪首的他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又怎么当上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军长?也就从那时起,张璋开始关注柴世荣将军这个名字,开始搜集柴世荣将军的生平事迹,积累东北抗日联军的相关资料。

    2004年6月,柴世荣将军的遗孀、反法西斯老战士胡真一到胶州洋河镇魏家庄村寻根。在柴氏族人的土炕上,时任胶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胶州市新闻中心主任的张璋与胡老盘膝而坐,絮语交谈。从她的讲述里了解到了许多柴世荣和胡真一老人战斗的经历,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同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军长,赵尚志、杨靖宇等抗日英雄家喻户晓,而柴世荣的事迹却鲜为人知,一直默默长眠在苏联远东的深山老林里。“许多抗战题材的作品,无论是报告文学、影视剧还是人物传记,没有一部全面、真实反映柴世荣将军孤悬敌后,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的文艺作品。即使一些文献中偶有提到,也是寥寥数语。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张璋说。

    历经艰辛,寻找柴世荣

    乌飞兔走,不觉数年,2012年开始,年近六旬的张璋不再担任职务,时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她还原真实的抗日英雄柴世荣想法越来越强烈,她开始细致的构思和整理,并且向东北三省党史办公室、政协文史委员会、地方史志办公室以及民间抗战历史研究会等单位发函十余封,搜集相关资料。2014年到2015年,张璋多次前往东北三省,寻访柴世荣的相关资料。

    为搜集、抄阅相关资料,在宁安县,她一头扎进图书馆,一瓶矿泉水一个面包就是一天;为勘查、核实原始素材,她专程到北京、上海等城市请教抗战史专家、学者;为挖掘、整理被尘封已久的口述史料,她多次到沈阳、哈尔滨探望健在的抗联老兵,拜访将军后人;到中苏边境、中朝边境等地了解线索。

    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抗联斗争亲历者,有的已经耳聋眼花,口齿不清;有的早已行动不便,意识模糊。作为宝贵财富的他们正一个接一个地渐渐远逝,这场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不仅有武力的抗争,还有文化的坚守,张璋感到一种抢救“历史遗存”的焦虑和急迫。

    历史责任,发掘柴世荣

    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张璋开始走访全国各地的民间,“当时在长春街角的一个书摊,我找到了一本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册子,标价是四分钱,而摊主张口就要60,我没有还价就付钱了。”张璋告诉记者,仅走访的一年多中,他就自费购买了各种相关文档、自传和回忆录200多部。

    “为了参观一个抗联实物陈列馆,我去到了吉林省的一个白河镇。”张璋回忆称,白河镇返回市区的火车在夜里三点半发车,仅此一列,然而小镇夜里却没有出租车,张璋只得傍晚来到车站候车室,然而当地温度只有零下30摄氏度,车站内又条件简陋,张璋只能靠不断跑步来维持体温,“那个冷真是让人铭记一生。”张璋说。

    第二年春天张璋再次踏上东北的土地,去长白山考察密营群,正赶上化雪季,鞋子每天都是湿的,半截裤腿儿全是泥泞,让这个年近六旬的女作家吃足了苦头,但是她却没有放弃,“越是深入的调查,越被先烈们的事迹所震撼,一种历史的责任充斥在心间,催促着我不停的追寻历史的真相。”张璋说。

    呕心沥血,再现柴世荣

    终于在2015年,张璋搜集了大量的柴世荣相关的资料,开始着手创作,时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张璋开始通宵赶稿,希望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完成创作,让柴世荣的事迹为人们所了解,“当时每天都写稿到凌晨三四点中,白天稍事休息,然后继续创作。”张璋说。

    随着柴世荣的事迹不断跃然纸上,柴世荣在白山黑水之间英勇战斗,顽强抵抗的精神也不断感染着张璋,让这个年近六旬的大龄女作家重拾了创作的激情,终于在2015年完成了创作,也为这场十余载的寻找柴世荣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希望能以文学的形式,向英雄致敬。”张璋说。

    作品问世,获得肯定

    “《发现柴世荣》是最近才出版发行的。”张璋介绍称,作品还未出版,一些节选和精彩片段就获得了多方的肯定,省市的各级文联和作协组织都对《发现柴世荣》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并且荣获了“山东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征文”二等奖,省作协和省宣传部等单位都对作品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柴世荣的事迹无愧于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也无愧于这个时代,希望人们能通过这部作品,铭记这位英雄。”张璋告诉记者,目前她正在整理柴世荣将军的妻子,反法西斯老战士胡真一的材料,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人关注这些英雄,不忘当年的历史。

    文/图

    长篇报告文学《发现柴世荣》故事梗概

    长篇报告文学《发现柴世荣》的主人公柴世荣,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高级抗日将领,是与赵尚志、杨靖宇一同征战于白山黑水间战功卓著的民族英雄。

    柴世荣,1894年春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府魏家庄村(今胶州市洋河镇魏家庄)。童年时家乡遇灾,哀鸿遍野,随父母闯关东流落到吉林省和龙县四道沟子村。少年时入私塾堂读书天赋异禀,跟父兄进山狩猎练就一手好枪法;青年时期被强掳朝鲜修铁路三年余,发动劳工闹暴动,打死日本巡兵逃回国。后考入警局升任巡长又因放走共产党人遭追杀,落草为匪……“九一八”事变后,柴世荣串联旧部拉起一支3000多人的队伍,揭竿抗日,遂走上革命道路。

    柴世荣将军戎马半生,历任中国国民救国军第四旅旅长、道南游击区司令、中共吉东省委执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副军长、军长等职。1941年底,东北抗联部队奉命撤入苏联边境地带整训,柴世荣任远东红旗军88旅四营营长。1944年秋,柴世荣带领小分队潜回东北境内执行任务,英勇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亲自派公安部副部长陈龙赴莫斯科寻找柴世荣遗骸,未果。1953年3月6日,毛泽东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名义为柴世荣将军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号烈士证。

    十四年抗日征战,柴世荣屡建奇功,威震东北三省。日寇曾悬赏七万大洋捉拿人头。1934年秋中共党组织将其妻柳素青及子女送去苏联。“七七事变”后柳素青携子回国抗战。1939年其长子柴京悟在晋察冀战役中牺牲。1946年女儿柴玉英遭国民党杀害。柴世荣第二任妻子胡真一,17岁参加抗联打鬼子。1945年随88旅返回东北接管新政权,几次险遭特务暗杀。解放战争跟刘邓大军南下,重上战场……胡真一历任重庆市渝中区区长、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两次获授“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勋章。

    柴世荣是东北抗联第五军的创建者,与赵尚志、杨靖宇一同横刀立马、驰骋疆场……前者国人尽晓,而柴世荣将军鲜为人知。作者在历史的缝隙中挖掘出了一个湮没已久、感天动地的民族英雄;寻找、打捞回了一些教科书里未曾出现过的珍贵记忆、真实史料;全面、立体反映了柴世荣将军孤悬敌后,爬冰卧雪、鏖战白山黑水间的英雄事迹。一代抗日名将爬冰卧雪、喋血鏖战的英雄史诗,终将光耀千秋,彪炳史册!

    《发现柴世荣》一书的出版发行,填补了中国抗战文学有关柴世荣将军生平事迹的空白,拓展了抗战题材文学书写的文化视角和历史形态。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史料,也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最真诚的纪念。

 

分享到:

网上读报

监督电话:(0532)80889900-807

监督邮箱:xin@qdx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