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大引擎”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今年1-6月份,我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243亿元,同比增长12.4%。工业增加值增速为9.1%,列青岛各区市第二位。在青岛市考核工业指标的六个重点工业区市(城阳、黄岛、即墨、胶州、平度、莱西)中,位居第一。这是我市工业经济指标继今年五月份之后又一次摘得桂冠,经过近两年的积淀、蓄势、发展,我市工业重新跃居青岛各区市前列。
全线飘红的数据,可圈可点的成绩,背后支撑是胶州根据全省统一部署,迅速启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并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开放、创新、改革“三大引擎”,全力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开放打造转换阵地
当前的胶州,正处在重大机遇最为集中的时期,各种优势要素聚变释放的时期,动能转换最为紧要的时期。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方可事半功倍。近年来,我市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优化对外开放新格局,成功获批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青岛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四个“国字号”平台,一个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各大功能区已经成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主阵地。
国家级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速崛起,先后引进中集、特锐德、京东电子产业园等总投资1160亿元的大项目群,高端制造、现代物流、互联网+等六大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优势。今年,区域内总投资360亿元的31个大项目齐开工,形成了强劲的带动力量。香港立信大厦等商业项目和青岛大学胶州校区等教育项目加速集聚,正逐步成为胶州的高端智慧新区和动能转换的引领区。
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正从战略蓝图向加速落地转移,新机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9亿元,临空综合商务中心、综合保税区等重点事项快速推进。今年5月,集中签约首批20个项目,总投资740亿元,项目招引呈“井喷”之势,将打造青岛乃至山东半岛发展的新动力源。
作为首批29家获评“国家示范物流园区”之一,胶州湾国际物流园成为胶州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节点,相继开通多条山东省内循环班列、国际班列。海关、国检全面入驻并办理业务,通关效率极大提高,进口、出口货物平均通关时间分别缩短了13小时和1.4小时,企业成本明显降低。
青岛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是我国唯一横跨欧亚大陆、境内外双向投资互动合作的园区,正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新加坡丰树物流园、德国欧开智能制造等12个总投资180亿元的大项目,为园区发展注入了活力。
大沽河旅游度假区实施功能嫁接、内涵赋新等举措,让老项目焕发新活力;建设孔子文化广场、孔子六艺城等文化项目,带动了周边文化产业发展。今年新签约总投资41.2亿元的6个项目,并新储备总投资188.8亿元的12个项目,可持续发展优势日益彰显。
创新支撑转换要素
着眼于破解新旧动能转换的资本、人才、项目等要素,我市注重从完善体制机制的角度进行创新,为全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要素支撑。
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探索“管委会+公司”的模式,实现园区管理和开发“相对分离”,园区管委会负责管理园区的公共事务,土地开发、标准化厂房、招商载体建设等由开发公司负责,以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方式推动项目轻资本化,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助力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智力支撑是一大关键。为此,我市采用柔性人才引进方式,制定《关于引进和扶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办法》,根据胶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由市人才评价认定委员会统一评价认定,并留出评价认定的弹性空间。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我市把今年确定为“招商引资突破年”,下发《关于加快动能转换推动项目落地的实施意见》,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社会团体庞大的信息网络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探索实施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新兴招商模式,对单个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的佣金奖励,形成了全员招商的良好氛围。
改革激发转换活力
新旧动能转换如何“更进一步”,激发活力至关重要,加强改革迫在眉睫。我市把“放管服”改革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推动行政职能由重审批、轻监管、轻服务加速向轻审批、重监管、重服务转变,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在简政放权的基础上,我市在国家级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设立经济发展局、建设局两个部门,承接了原来19个部门的审批事项,实施单一窗口模式,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制度成本,企业注册时间由26天缩短到5天。
提升审批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放管结合。作为青岛市确定的综合改革试点市,胶州市《2017年改革工作要点》共确定31大项156小项具体改革任务,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以“三减少(减少审批、减少收费、减少认证)、四集中(集中审批、集中执法、集中交易、集中支付)、三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管理改革、投资与贸易便利化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政府职能转变改革,进一步降低了开办企业的制度性成本,释放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新旧动能转换的软实力。通过深化“三进三促”活动、建立企业服务经理人制度、“党员+”行动等载体,我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切实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创新构建“1+12+X”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政务、融资、咨询等7大类100项非行政审批服务,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区市级综合服务平台中全国首批、全省首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打造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共享、专业化运营”的企业公共服务模式,让参与新旧动能转换的企业步伐铿锵、坚定前行。